最近在忙活着刷高项,等5月考完试准备回归职场。这一段15个月的创业经历,估计会告一段落。这些时间我快乐吗,自由吗?刚离职时我觉得我会快乐,会自由。毕竟不用通勤、在非节假日也能出去游玩、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…然而实际上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和焦虑情绪所填充:通勤时间省下来在工作;由于业务收益远没有原来的工资高,导致在非节假日也没有什么游玩的心情;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变成职业后,也逐渐变味。

原本我是踏上了追逐自由的道路,可为何我会失去了自由?

为了弄清这个问题,我回想了最初自己对自由的定义是什么?坦诚地说,最初我认为“自由”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。辞职创业,一开始定价不可能太高,而且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,那成功之前注定就是“钱少事多”,三去其二,所以也难怪我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。所以“自由”和创业完全不能划等号,甚至是相反的两个标签。

为什么我最开始会将“自由”与创业关联起来呢,一方面是因为大环境的原因,程序员这份职业逐渐变得钱少事多,这与“自由”相悖,但人性往往越缺少什么越想要什么;另一方面是因为经常看到些创业成功的案例,把爽文当真了。

那么失去“自由”时,该如何调整呢?《尚书》曰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。人的欲望(或者称为理想)和当前的处境,就类似一个圆环,欲望在外,处境在内。当外圆和内圆间隔过大时,这中间的空隙只能用大量的时间来填充,抑或是永远也填充不够,即欲壑难填,而时间都去填充这些空隙了,当然也就会感到失去“自由”,之后陷入焦虑。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先把外圈圆缩小,收回自己混乱的思绪和“理想”,想的少了,烦恼自然也会少掉。

那么是否可以直接不要外圈了呢?估计也不行。如果没有欲望和理想,那么就是没有规则的状态。没有规则,就容易陷入混乱。所谓的自由,其实也是一种平衡状态,有外圈框架但又不至于脱离现状。

博客写到此处,望着窗外的河流,想到苏轼的《临江仙》: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。家童鼻息已雷鸣,敲门都不应,倚竹听江声。长恨此生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?夜阑风静縠纹平。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
“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”,或许当年东坡居士也是联想到自由,才会发出如此疑问吧。从古至今,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拥有多少自由呢?

希望此文也能让陷入过类似的情绪的人,找到些许宽慰。